09.16 / 2022
500
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也是稳健走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回应社会发展需求,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研习专业公益,推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在此背景下,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迎来一批专业新力量——EMP十七期新同学,满怀公益情怀投身到中国公益事业的浪潮里。
对于每一个加入者,当公益成为生命的一种追求状态,这样的状态对于每个人的事业和人生来说,就可以像苏格拉底所说,“是一种经过审视的人生”。
EMP(Executive Management of Philanthropy)国际公益管理是中国首个专业化公益管理教育项目,致力于培养社会创新创业型高级管理人才,多年来借鉴国际先进理念,持续引领行业发展。在深刻领悟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基础上,EMP最新推出“知行合益”教学体系,为公益、商业等各领域精英搭建完善的新公益知识架构,倡导公益精神与向善文化,打造高水平可持续发展价值平台。
“公益不是简单的施与受”
罗丽婕
芜湖市慈航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
芜湖市持明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关注领域:教育、助残、儿童
公益经验:参与公益14年,全职公益8年
或许是机缘巧合,2009年留学归国,认识了CANGO教育扶贫项目发起人,原中国日报驻欧盟首席记者付敬老师。他与几名志愿者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启动的山区优秀校长奖学金项目,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
该项目致力于为中国乡村发现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教育家和实践者。在海外学习工作多年,深知国际视野在树人过程中的重要性,而校长更是影响山区学生的关键人物。因此我积极申请加入,成为一名志愿者,在工作之余,为项目提供志愿服务,负责项目策划、课程设计和师资管理,建立遴选标准和流程等。
这个过程,我进一步理解公益不是简单的施与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深深扎根在我的心里。
2015年,是我公益之路的转折点。这一年我从北京搬至芜湖,借协助持明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创立基金会的契机,正式开启我的公益职业生涯。但我很快发现,相对于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芜湖的公益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基金会在当地很难找到专业的公益项目执行团队或成熟的公益项目进行资助。
专业的匮乏阻碍了公益事业在芜湖的发展。为了孵化培育专业的慈善公益组织和开发品牌公益项目,2016年,我下决心创办了慈航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与当地政府联合,致力于社会组织的培育。经过几年努力,已孵化培育20多家本土公益组织,并成功举办了七届市级公益创投活动,营造了专业公益团队做公益的社会氛围。在此过程中,也为基金会遴选出可合作的公益组织,共同开发出符合基金会战略和当地需求的慈善公益项目。
从志愿者到职业公益人,这条路我走了十余年,却没有机会系统、全面、深入地学习公益课程,自身也是缺乏公益知识的逻辑体系的。为了能深刻领悟慈善公益发展的新阶段,更新理念,打开格局,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我决定走进EMP课程。
对于无限可能的未来,我充满期待。
“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情怀”
黄文锋
深圳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 秘书长
关注领域:儿童发展、社会创新、自然教育、社会企业
公益经验:参与公益15年,全职12年
在中山大学获得德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后,我进入媒体和外企工作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看世态百相,最终选择去德国学习非营利组织管理。2009年底回国来到深圳,筹备并负责深圳恩派的运作。孵化器、能力建设、公益下午茶、深交会(后来的慈展会),都是那时候的关键词。揣着理想和情怀,去支持草根公益组织的发展,梦想着做社会创新的引擎。
2019年,黄文锋在深圳参与蛇口无车日巴士沙龙活动
离开企业投身公益,十二年一个轮回,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情怀。有朋友说我乐观,其实是内心觉得好玩。人生很短,要么有趣,要么老去。自从进入公益这个行当,每天都想着去做更多的事情,琢磨怎么能帮到别人,特别是帮助那些寻求帮助的人,让人有很强的满足感。有时候想,选择公益,不仅是情怀和职业发展,也是自我疗愈和修行。
2016年,参与筹备深圳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并出任秘书长,以社会创新的方式在妇女儿童领域,推动关键议题的落地和转化。儿童友好型城市,家庭友好工作场所,母婴室建设、性别平等、企业社会责任等都是这些年联合多方力量,包括联合国儿基会和妇女署持续推进的有影响力的议题。
2019年,黄文锋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家庭友好工作场所”论坛
期间,入读长江商学院EMBA,近距离接触到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这是一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最优秀的创新者。他们发现问题和需求的敏锐性,寻找解决方案和整合资源的商业创新能力以及超强的执行力,给我这位踯躅于社会创新和行动倡导的公益生巨大的启发。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再次选择走进课堂,走进EMP的重要原因。我希望在这个平台上,与来自商业、金融和社会服务领域的专家、同学深入交流碰撞,共同在乡村振兴、商业资本和科技向善的语境下,探寻社会创新与自然教育、儿童发展的融合相生。
(本文为EMP新生“WHY EMP”系列第十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