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 2022
1371
在历史的长河里,十年只是沧海一粟。但在人生的刻度上有多少个十年,屈指可数。有幸在人生中的这个十年,与时代共同奏响华丽的乐章,有幸共同期待下一个十年的精彩纷呈。
恒者行远,思者常新。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唐昊通过回溯2008年至今的公益慈善发展历程和阶段,探究“公益精神”的演变和当前公益慈善面临的新的底层逻辑,就“公益的下一个十年”展开分享。
从2008年到2018年这十年期间,公益慈善的发展走过大众化、专业化和生态化这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主题甚至是阶段内每一年的主题,都有所不同。
其中2008年到2012年算得上是大众化慈善的阶段。这五年里,最大的变化就是公益慈善从一个小圈子活动,变成了社会大众普遍参与的活动。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各行各业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了慈善当中。
而在2013年到2016年期间,公益行业逐渐走向了专业化慈善的阶段。特别是2016年《慈善法》颁布之后,公益慈善不仅被视为一个领域,更被视为是一个专业化的行业领域。
2017年和2018年可以被视为生态化慈善的阶段,就是公益慈善行业和其他行业领域的链接更加紧密和深入了。商道与善道成为了非常热门的话题,其中就包括“商业是最大的公益”这种声音,而这恰恰说明商业正在有意识地大规模进入公益行业。在这个阶段,公益在自身的行业链条完整化后,成为了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链条中的一部分。
总体来看,从2008年到2018年的“黄金十年”,并不是单一的线性发展。无论是大众化、专业化还是生态化,都有不同的发展路径。这十年期间,公益慈善从国家层面的、体制内的事业变为了带有鲜明社会化色彩的事业,可以说是从公益国家化走向公益社会化的阶段。
当面临新的公益社会化的
底层逻辑,如何理解和调试?
在过去十年高速的社会化发展后,2018年,公益组织的各项数据,包括组织人数的增长、创造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然而,这样高速的社会化发展,在2018年后出现了停滞。因此,我们就需要去适应新的底层逻辑。对于公益事业发展来说,不只有国家逻辑和市场逻辑在起作用,其他的逻辑也在发挥各自的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核心逻辑是一切都服务于对权力合法性的追求。基本的国家机构设置、国家权力行使,乃至行政官员的各种行为,都是依据这一核心逻辑进行的。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行政吸纳社会”。实际上,行政不能代替社会做很多事情,也不太可能把社会的功能全部覆盖掉。所谓“行政吸纳社会”其实只是大国家小社会的体现。
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也许我们习惯了国家退出市场的主导地位,只发挥监管作用,并将市场运行主体的功能赋予企业;同时国家也退出了社会服务的主导地位,把主体功能赋予社会组织。但今天,伴随着逆全球化的出现,国家全面回归,重新回到了它原本的角色。在逆全球化的时代,在其他国家,相比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实际上也是在下降。
市场逻辑主要有三个核心。第一是信奉产权私有;第二,行为是利益导向的;第三是去中心化和梦想多元。市场除了溢价交易带来的资本驱动、科技成长带来的技术驱动以外,还有创新的驱动。
这样的市场逻辑给公益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让公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为有这样一条铁律:经济越发达,公益和慈善也会越发达。只有自己的生存问题解决了,人们才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那些还没有解决生存问题的人群身上。
公益本身是谈义还是谈利?很多人说公益谈义,实则不然,“公益”可以被翻译为public good,也就是公共利益——本身还是利益。公益存在双面性,既存在义也存在利。
然而,市场逻辑虽然对于公益发展来说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且是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但是一些市场逻辑不能生搬硬套到公益领域。
公益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逻辑的影响。假如将2008年至今公益慈善的发展阶段罗列一下,会发现,公益慈善的发展过程和互联网的发展过程是相对应的。
大众化慈善的阶段,恰好是PC互联网时代;2013年后则是移动互联的上半场,出现了PC互联网和手机终端平分天下的局面;而生态化慈善形成的阶段,则是移动互联的下半场,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互联网的终端变为了手机移动互联。
到了2021年,国家逻辑开始强势进入,意味着政社关系、社企关系和政经关系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此时,市场逻辑发生了变化,国家逻辑也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重新理解公益慈善事业。
而这个时候,中国正好进入了移动互联的下半场,社会共识出现割裂,人群也不断分化。社会共识割裂的出现并不只是因为互联网这一工具的存在和变化,而是它强化了原本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人们的分化,形成了虚拟世界中更加强烈的割裂感。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属性,切切实实地影响到了每个人的现实选择。中国的社会结构下,70%以上的农民是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这样的社会中,农民和农民之间的差距非常小。所以,在小农社会中存在着相对平等的观念。因此,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核心,就是对平等的信奉。小农社会和平等观念的传统,导致公益慈善也必须面对这样的文化逻辑。
为什么当今“妒忌”的观念会大行其道呢?这是由于自由流动观念的缺位。如果社会中存在上下自由流动的机会,“梦想”就会替代“妒忌”。如果垂直流动的链条被打断,个人发展的天花板出现,普通人永远也成为不了成功人士,那么他想的就不会是成为成功人士,而是把成功人士拉下来,从而实现相对公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公益慈善就很难开展。
公益自身的逻辑,是指公益和整个社会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假如经济停滞、社会结构两极分化,公益也没有办法开展。公益的顺畅运作高度依赖于社会中的基础设施。如果社会分化过大,只会导致仇富心态,公益的参与、双方的互动最后变为阶级之间的对立,也就无法开展公益慈善事业。
当今社会结构出现的变化,导致公益基础设施出现了问题。以美国的公益慈善事业为例,美国原本是一个发达经济体,人均GDP是68,000美元左右,它是橄榄型的社会结构——约78%的社会成员都是中产阶级,穷人和富人都占少数。这样,中产阶级就有余力照顾需要帮助的人。但现在,美国中产阶级的人数已经减少到了整个社会人口的35%左右,一半的中产阶级消失,就意味着公益慈善的主力大军少了一半。由此看出,想要让公益行动和公益逻辑成为社会逻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结构的改善和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
公益的未来十年:
钻石时代or黑铁时代?
未来的十年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钻石时代——超越黄金时代。无论是公益组织的体量规模,还是中国的经济发展都实现快速增长,并且建构起社会的公共生活。另一种是黑铁时代——从黄金时代迅速滑落。2018年曾有一位经济学家提出,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到了退场的时候。我们也会有类似的担忧:民间公益组织会不会退场?但以上两种极端的可能性都不大可能发生。
对未来的预测可以从三个层面解读:一是趋势,二是势力,三是势能。
首先是趋势。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是国家逻辑持续强化和市场逻辑持续弱化,这不仅仅发生在中国,而是整个世界共同发生的。在政社关系、政经关系和社企关系三大关系的变局之中,国家的主导性越来越强。要理解整体的发展趋势,就要充分理解国家逻辑,以及在国家逻辑之下如何寻求应对之法与生存之道。
其次就是势力,指支持行业走势的人群。公益行业依托于中产阶层,对这一人群仍要有信心,他们还在缓慢地成长。现在已经形成高度整合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个体的美好生活不可能单独实现,而要以创造美好社会作为前提条件。因此,美好社会的建设将成为未来的刚需。
最后是势能。在上述的情况下,公益发展的势能仍然存在。公益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建设更美好的社会,这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渴望是一致的。在以往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美好生活,就不可能再回过头去选择那些不美好的生活。
未来,公益行业应该做的是在等待中重建基础设施。如果很多人说现在不是最好的时代,那我就会说,我们总会在生命中等来最好的时代。但我们不能白白等待,要在等待的过程中重建公益基础设施,当好的时代来临时,我们所拥有的、所做的一切配得上这个时代。
这里列举几个方面的具体做法:
一是扎根社区。这是重建公共生活最重要的手段。
二是观念倡导。以身作则,推广公益精神和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
三是机构修炼。相比起商业重企业而轻行业,公益行业却更重行业而少谈机构,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在行业的层面,个人做不了太多,因此要在机构层面谈“我能解决什么问题”。
四是要构建现代公益的知识体系。本土文化对公益的认知,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前现代的水平,所以需要建构现代公益的知识体系,并使它成为常识。
最后就是社会运动。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社会成员的亲身参与。未来的社会运动,无论是在虚拟空间还是现实生活中,迟早都会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手段,并使观念转化为行动,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