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 2025
83
2025年4月13日,国际公益学院ELP首期校友重返母校,于深圳校区举办交流会。学院董事会主席马蔚华、院长陈红珊与来自全国及海外、线上线下的25位校友代表齐聚一堂,聚焦公益教育创新、校友资源整合及行业生态构建等核心议题,围绕学院及校友们十年发展成果及未来规划展开深度交流。
在盎然春意包裹下的深圳校区,ELP同学满是归家的喜悦。“一个家庭,孩子们回来是最温暖的,一个学校,学生们回来是最温暖的。我有很多学生,但我觉得我们国际公益学院的学生是最亲的。”董事会主席马蔚华亲切地表示,我在很多公益组织担任理事长、主席等职务,但我对学院寄予了更大的希望。
“办教育不容易,办公益教育更不容易。这十年间两任院长相继为学院做出重大贡献,现在我们迎来了第三任院长。”董事会主席马蔚华回顾学院十年发展时谈到,当前公益生态较十年前已发生根本性变革,这些转变要求我们突破传统认知:既要传承"达则兼济天下"的捐赠文化,更要推动企业向"社会价值创造者"转型,企业家变成有社会责任的社会企业家。“国际公益学院即将迎来十周年庆,我希望校友们可以积极建言献策,以亲身实践案例反哺教学,携手学院并肩前行,为公益教育生态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学院最宝贵的财富正是遍布各地各界的校友网络,这也是学院区别于传统高校的独特优势。”陈红珊院长在致欢迎辞时热情洋溢地表示,现阶段,学院正处于战略升级的关键时期,致力于重新登上国内公益与国际公益兼具教育价值与战略意义的舞台。“学院将持续深化 ‘课程专业化、影响跨界化、定位国际化’这三大核心工作重点,积极打造具有共创共建特质的校友生态圈 。”展望未来,陈红珊院长指出,学院满含信心、决心和雄心,将携手全体校友,推动学院成为中国公益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GPL2017级/EMP三期/ELP2017校友、新加坡励基金创始人、风和资本合伙人李晓波作为第一个发言的校友,虽在线上,仍能感受到他火一样的热情。“在哈佛 ELP 课程中学到的三圈理论,至今仍让我印象深刻。但在国际公益学院平台上,校友们历经十年所凝聚的深厚友谊、相互理解、彼此守望和共同奋进的情感,更令我珍视的。这一平台极大地改变了我过去十年的人生轨迹。”
李晓波表示,学院将中国公益界众多优秀人才汇聚一堂,有效整合公益与企业界的各类资源,通过分享、整合以及跨界融合等方式,正在不断催生出全新的公益模式,为中国公益界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至今我依然记得马蔚华主席曾提出,创新公益离不开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丰富,涵盖胸怀全球的世界观、应时而变的经营观、饱含热爱中华的爱国情、具备创新创业的进取心、秉持诚实守信的价值观以及拥有报效社会的责任感。这些理念对于推动公益事业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返回学院是追忆更是再出发。满载母校的殷切希望,校友们收到一份学院特意准备的、承载着特殊意义的校友礼物——公益网校课程兑换券。这份兑换券的设计初衷,是希望它能成为传递公益火种的载体,开启公益传承的钥匙。因为真正的校友力量正体现在代际传承与社会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