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 2025
91
陈红珊,现任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此前,陈红珊长期专注信用评级和普惠金融在中国的研究、实践与推广,致力于打造一个良性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她曾担任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秘书长,北京千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在进入公益行业之前,陈红珊在金融行业工作多年,曾担任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并且在渣打银行和花旗银行等金融机构任职。陈红珊出版了《信用革命》一书,并在2020年荣获联合国妇女署赋权予妇女原则奖项。
在标普任职时,陈红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评级的使用非常重要。随着信用文化的建立,投资者可能会积极选择哪家机构的观点对自己最有价值,也会更多关注评级级别背后的逻辑和分析……2014年以后,我们的债券市场才打破刚兑,之前大家对违约都没有很清楚的认识……评级是关于信用风险的意见,最重要的属性就是前瞻性,也就是需要根据所掌握的最新信息和历史信息进行评估,并判断可预见的未来事件可能会对信用质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会实时跟踪公司业务状况和财务流动性风险,以及外部市场变化对评级产生的影响,及时跟市场来发表我们的信用观点。如果有展望负面或是下调评级,我们也会及时对外向整个市场公布。”
作为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EO)的陈红珊,是实打实的金融界精英,谈的,也是“高大上”的金融话题。从金融圈退休后,陈红珊没有选择安享人生,而是选择了NGO,作为她人生下半场的开始。
第九届万物生长大会上,陈红珊女士将为我们带来精彩演讲。会前,她向本届大会送来祝福。
从CEO到NGO
2022年7月,在陈红珊55岁生日的时候,她收到了来自标普全球评级总裁MARTINA CHEUNG的一封公司群发邮件。在这封邮件里,陈红珊获得了满满的感谢,她被称为“一位出色的领导者和同事,对公司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这封信并没有让陈红珊停止职业生涯。她心里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就是忘掉年龄,重新开始,去做和过去几十年不一样的事情。基于这个想法,陈红珊正式加盟了“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走上了NGO道路(NGO指非政府组织,泛指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
陈红珊把自己称为“无龄人”,她说:“世界卫生组织将18岁到65岁都定义为青年人,站在退休这个节点我回首过往,我觉得无论是女性55岁退休的规定还是世卫组织对青年人的定义,都还不能概况我的心态。我更乐于把自己定位成‘无龄’人。因为现在世界上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只要我们一直保持学习能力和虚怀若谷的态度,我们和年轻人在同一水平线上,从这个角度看,在新事物面前大家都是同龄人。”
从CEO到NGO,陈红珊认为自己是“甘之如饴”,做普惠金融,希望通过普惠金融,给很多中小微弱人群提供资金和培训,让他们获得一技之长和金融资源,自主发展。“自己幸运地完成了世俗对我们的要求,可以全副身心地思考自己的追求和人生价值。”
践行人生三阶段理念
2025年3月,陈红珊出任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第三任院长。
三年前,当陈红珊选择从金融业投身公益领域时,她把“人生三阶段”作为自己的理念——第一阶段是学习,第二阶段是承担社会责任,第三阶段是自我实现。完成世俗要求的陈红珊,正式迈入了第三阶段——回馈社会。对于中国公益的发展,陈红珊认为,从萌芽迈向兴盛,正在里程碑的见证下稳步前行。
陈红珊早年和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著名的尤努斯教授有过近距离的交集。
尤努斯教授是格莱珉银行的创始人,全球闻名的普惠金融机构,在中国,他也是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的老朋友,曾多次参加CAFI组织举办的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并致辞。
2023年,时任CAFI秘书长的陈红珊,受邀参加了格莱珉中国组织的访问格莱珉银行,及尤努斯教授主持的第十三届社会企业日论坛的活动,这让陈红珊近距离感受到了尤努斯和格莱珉银行对孟加拉社会的深远影响,还有尤努斯教授将格莱珉银行的模式延申到社会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
陈红珊认为格莱珉银行就是以金融作为服务内容的一家社会企业,和传统的银行监管机制无法兼容。“社会企业目标在于推动社会公平发展,而非简单追求利润最大化。”
结束格莱珉银行的调研之后,陈红珊在另外一场活动中,分享了自己的体会:“格莱珉银行的普惠金融模式对中国4亿低收入人群而言,这超越了简单提供融资的模式,而是建立一个支持和信任的平台,鼓励资源匮乏和缺乏自信的低收入人群自食其力。特别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不但要支持4亿的低收入人群的发展,而且现在每年有1千多万高校毕业的年轻人进入社会,我们的经济体无法容纳这么多的求职者。而且他们虽然受过良好教育,但是缺乏实战经验,是否也可以用格莱珉银行的方式把年轻人组织起来,激励和辅导这些年轻人更好了解自己,从小做起,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成为小小的企业家。”
也许是与尤努斯的不解缘分,恰逢今年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首席顾问尤努斯来访中国之际,4月1日,尤努斯基金会(中国)秘书长、格莱珉中国总裁高战来访国际公益学院与陈红珊院长座谈。她表示:“格莱珉银行通过创新的小额信贷模式,赋予弱势群体尊严和自信,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平等。国际公益学院则以教育破解长期以来公益的人才困境,积极推动更多的社会力量践行商业向善,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对于中国公益的发展,陈红珊认为,从萌芽迈向兴盛,正在里程碑的见证下稳步前行。她如数家珍地说:“希望工程是中国公益事业社会化的里程碑,构建了社会资源与国家行动结合的典范;汶川地震是民间公益觉醒的里程碑,不仅全面激发民众公益热情,且构建起高效协同的公益合作机制,引领公益事业朝着常态化的方向发展;99公益日是互联网公益普及的里程碑,以技术赋能全民参与;我现在所在的国际公益学院则是公益生态重塑的里程碑,学院搭建起多元跨界平台,以教育推动中国公益行业的专业化、国际化进程。”
在陈红珊心中,最亲切的称谓就是“陈老师”,她欣喜的看到,在中国乃至世界公益舞台,都能看到国际公益学院同学的身影。他们无论是全国两会代表,还是上市公司和龙头民企实控人、奥运赛场上摘金夺银的运动员,亦或扎实服务孤残的一线公益人,每一位都是社会进程的推手,他们积极合作,凝聚成一股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公益力量。“他们就是中国公益的现在与未来,我很荣幸,与智者为伍,与爱者同行。”
陈红珊,现任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此前,陈红珊长期专注信用评级和普惠金融在中国的研究、实践与推广,致力于打造一个良性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她曾担任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秘书长,北京千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在进入公益行业之前,陈红珊在金融行业工作多年,曾担任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并且在渣打银行和花旗银行等金融机构任职。陈红珊出版了《信用革命》一书,并在2020年荣获联合国妇女署赋权予妇女原则奖项。
在标普任职时,陈红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评级的使用非常重要。随着信用文化的建立,投资者可能会积极选择哪家机构的观点对自己最有价值,也会更多关注评级级别背后的逻辑和分析……2014年以后,我们的债券市场才打破刚兑,之前大家对违约都没有很清楚的认识……评级是关于信用风险的意见,最重要的属性就是前瞻性,也就是需要根据所掌握的最新信息和历史信息进行评估,并判断可预见的未来事件可能会对信用质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会实时跟踪公司业务状况和财务流动性风险,以及外部市场变化对评级产生的影响,及时跟市场来发表我们的信用观点。如果有展望负面或是下调评级,我们也会及时对外向整个市场公布。”
作为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EO)的陈红珊,是实打实的金融界精英,谈的,也是“高大上”的金融话题。从金融圈退休后,陈红珊没有选择安享人生,而是选择了NGO,作为她人生下半场的开始。
第九届万物生长大会上,陈红珊女士将为我们带来精彩演讲。会前,她向本届大会送来祝福。
从CEO到NGO
2022年7月,在陈红珊55岁生日的时候,她收到了来自标普全球评级总裁MARTINA CHEUNG的一封公司群发邮件。在这封邮件里,陈红珊获得了满满的感谢,她被称为“一位出色的领导者和同事,对公司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这封信并没有让陈红珊停止职业生涯。她心里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就是忘掉年龄,重新开始,去做和过去几十年不一样的事情。基于这个想法,陈红珊正式加盟了“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走上了NGO道路(NGO指非政府组织,泛指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
陈红珊把自己称为“无龄人”,她说:“世界卫生组织将18岁到65岁都定义为青年人,站在退休这个节点我回首过往,我觉得无论是女性55岁退休的规定还是世卫组织对青年人的定义,都还不能概况我的心态。我更乐于把自己定位成‘无龄’人。因为现在世界上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只要我们一直保持学习能力和虚怀若谷的态度,我们和年轻人在同一水平线上,从这个角度看,在新事物面前大家都是同龄人。”
从CEO到NGO,陈红珊认为自己是“甘之如饴”,做普惠金融,希望通过普惠金融,给很多中小微弱人群提供资金和培训,让他们获得一技之长和金融资源,自主发展。“自己幸运地完成了世俗对我们的要求,可以全副身心地思考自己的追求和人生价值。”
践行人生三阶段理念
2025年3月,陈红珊出任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第三任院长。
三年前,当陈红珊选择从金融业投身公益领域时,她把“人生三阶段”作为自己的理念——第一阶段是学习,第二阶段是承担社会责任,第三阶段是自我实现。完成世俗要求的陈红珊,正式迈入了第三阶段——回馈社会。对于中国公益的发展,陈红珊认为,从萌芽迈向兴盛,正在里程碑的见证下稳步前行。
陈红珊早年和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著名的尤努斯教授有过近距离的交集。
尤努斯教授是格莱珉银行的创始人,全球闻名的普惠金融机构,在中国,他也是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的老朋友,曾多次参加CAFI组织举办的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并致辞。
2023年,时任CAFI秘书长的陈红珊,受邀参加了格莱珉中国组织的访问格莱珉银行,及尤努斯教授主持的第十三届社会企业日论坛的活动,这让陈红珊近距离感受到了尤努斯和格莱珉银行对孟加拉社会的深远影响,还有尤努斯教授将格莱珉银行的模式延申到社会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
陈红珊认为格莱珉银行就是以金融作为服务内容的一家社会企业,和传统的银行监管机制无法兼容。“社会企业目标在于推动社会公平发展,而非简单追求利润最大化。”
结束格莱珉银行的调研之后,陈红珊在另外一场活动中,分享了自己的体会:“格莱珉银行的普惠金融模式对中国4亿低收入人群而言,这超越了简单提供融资的模式,而是建立一个支持和信任的平台,鼓励资源匮乏和缺乏自信的低收入人群自食其力。特别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不但要支持4亿的低收入人群的发展,而且现在每年有1千多万高校毕业的年轻人进入社会,我们的经济体无法容纳这么多的求职者。而且他们虽然受过良好教育,但是缺乏实战经验,是否也可以用格莱珉银行的方式把年轻人组织起来,激励和辅导这些年轻人更好了解自己,从小做起,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成为小小的企业家。”
也许是与尤努斯的不解缘分,恰逢今年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首席顾问尤努斯来访中国之际,4月1日,尤努斯基金会(中国)秘书长、格莱珉中国总裁高战来访国际公益学院与陈红珊院长座谈。她表示:“格莱珉银行通过创新的小额信贷模式,赋予弱势群体尊严和自信,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平等。国际公益学院则以教育破解长期以来公益的人才困境,积极推动更多的社会力量践行商业向善,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对于中国公益的发展,陈红珊认为,从萌芽迈向兴盛,正在里程碑的见证下稳步前行。她如数家珍地说:“希望工程是中国公益事业社会化的里程碑,构建了社会资源与国家行动结合的典范;汶川地震是民间公益觉醒的里程碑,不仅全面激发民众公益热情,且构建起高效协同的公益合作机制,引领公益事业朝着常态化的方向发展;99公益日是互联网公益普及的里程碑,以技术赋能全民参与;我现在所在的国际公益学院则是公益生态重塑的里程碑,学院搭建起多元跨界平台,以教育推动中国公益行业的专业化、国际化进程。”
在陈红珊心中,最亲切的称谓就是“陈老师”,她欣喜的看到,在中国乃至世界公益舞台,都能看到国际公益学院同学的身影。他们无论是全国两会代表,还是上市公司和龙头民企实控人、奥运赛场上摘金夺银的运动员,亦或扎实服务孤残的一线公益人,每一位都是社会进程的推手,他们积极合作,凝聚成一股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公益力量。“他们就是中国公益的现在与未来,我很荣幸,与智者为伍,与爱者同行。”
陈红珊,现任深圳国际公益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