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 / 2025
33
2025年8月1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China Global Philanthropy Institute,CGPI)EMP国际公益管理二十一期开学典礼于深圳举行。深圳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远翔,深圳市慈善会副会长、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二级调研员叶征航,学院院长陈红珊,学院客座教授、南都公益基金会原理事长徐永光等嘉宾,以及三十六位新生、数十位老校友出席,学院助理院长宋厚亮主持典礼。
本次典礼通过初心、使命与行动三个维度,为加入学院的新生力量注入坚守公益理想的信念、接续责任担当的动力与投身实践创新的锐气。
EMP国际公益管理二十一期开学典礼合影
时代使命 责任担当
据统计,二十一期新同学,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14个城市,其中企业及跨界同学占比37.8%,基金会同学占比35.2%,社会服务机构同学占5.4%,平均公益年限达9.4年,关注领域涵盖儿童、教育、企业社会责任、健康、志愿活动、社区建设等多个方向。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马蔚华代表学院董事会向新加入学院的同学表示热烈欢迎,“你们的到来不仅延续了学院慈善引领社会文明的愿景,更意味着中国公益事业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刻注入了新的希望。”马蔚华主席在致辞中对新同学们提出三点期许: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拓展者、做科技向善的推动者、做公益文明的践行者。他着重强调公益人的时代使命,“愿同学们以爱国的情怀、创新的锐气、诚信的基石、责任的担当和全球化视野这五个维度坐标,在公益学习的征途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公益史诗。”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马蔚华
在典礼现场,深圳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远翔致辞时表示,深圳公益事业从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已形成依法治理、制度完善、规范有序的发展格局。慈善组织密度与人均捐赠额稳居全国前列,在扶老济困、乡村振兴等八大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自创立以来,立足国情为行业注入强劲动力。我本人有幸见证学院从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成立至今的完整历程。”站在新起点,吴远翔提出三点发展建议:“一要坚持守正创新,传承深圳改革基因,为全国慈善事业破题探路;二要培养领军人才,持续优化教学体系,培育兼具国际视野与公益情怀的专业力量;三要强化合规建设,将公开透明作为慈善生命线,完善项目策划与执行的法治化治理。”
深圳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远翔
深圳市慈善会副会长、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二级调研员叶征航在致辞中高度肯定学院育人成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际公益学院为行业培养数千名兼具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领军人才,EMP项目更以国际化视野、实战化课程、跨界融合模式成为公益领袖摇篮。”叶征航特别强调深圳市慈善会与学院的战略合作意义:“此次合作的开启旨在健全深圳本土慈善人才培养体系,EMP项目的前沿课程与跨界平台,正是构建多层次慈善人才队伍的关键举措。”
深圳市慈善会副会长、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二级调研员叶征航
EMP六期/ELP二期校友,深圳市福田区维德法律服务中心联合创始人、执行主任李严作为杰出校友代表登台,以十二年公益历程诠释专业转型的力量。2016 年,李严以商业律师身份入学时,所在机构正陷于 “超市型法律援助” 的战略迷惘。“何进教授的十五字方针让我醒悟,公益组织必须聚焦细分领域而非贪多求全,承认‘无法服务所有人’,才是专业性的开始。”李严回顾道。这一领悟推动她和团队重新定位使命,从 “让法律为每个人服务” 的宏大愿景转向细分领域探索,开启战略转型并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今“一起爱法” 项目覆盖31省2000所学校,开展11万堂普法课,惠及450万人次;2014-2025年,组织400多家律师事务所、2000 余名律师,提供近 10 万小时无偿法律服务。
EMP六期/ELP二期校友,深圳市福田区维德法律服务中心联合创始人、执行主任李严
旗帜传仁 新生力量
院旗传承仪式凝聚了全场目光,当象征公益传承的院旗从EMP二十期/腾讯学人三期同学、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傅敏手中传递至EMP二十一期新生代表、原中国女子足球队门将、足球公益项目“星球计划”发起人赵丽娜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院旗传承
旗帜传递传承学院精神文化与价值观,院徽授予则是 “兼爱・师仁” 的院训传承。陈红珊院长与徐永光教授共同为EMP二十一期新生授予院徽。院徽不仅是身份标识,更是终身学习的起点,承载着博施济众的社会担当与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作为新生代表,EMP二十一期/腾讯学人四期、陕西省慈善协会副会长强萃萍此次带着18年公益实践的困惑重返课堂,正是因为深感前路仍然有诸多挑战亟待解决。在取得募捐规模突破的同时,技术如何更深赋能项目精准管理,如何运用数字化的工具和管理理念,系统性的提升机构的战略规划、资源整合以及执行效率,商业向善的潜力如何深挖?……她由衷感谢学院和腾讯基金会提供的奖学金支持,也期望着通过EMP的学习重构慈善管理、社会政策等知识体系,以行动计划方法论将社会问题转化为可操作方案,以空杯心态学习,将陕西慈善相关实践经验带入课堂反哺行业,更科学、高效地为民谋福祉。
EMP二十一期/腾讯学人四期、陕西省慈善协会副会长强萃萍
“学院十年耕耘最珍贵的成果之一,就是汇聚越来越多的力量融入公益生态。正是这份蓬勃生长的力量,推动学院在今年6月成立了校友发展委员会。”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陈红珊表示,这不仅是校友工作的里程碑,更是“共生共益”理念的生动落地。她强调,正如学院十周年主题“拾光同行·益创新章”所寓——拾光是对十年耕耘的致敬,同行是无论风雨学院都与大家并肩前行的承诺,益创是对崭新篇章的期许。”陈红珊院长以三“心”寄语新生:“永葆公益初心,坚定创新信心,实现引领雄心。”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陈红珊
坚守初心 十载同行
在学院迈入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学院在教学研究、思想升华、行动落地、初心传承方面集中发力。在本次开学典礼中陈红珊院长为EMP五期/ELP2017级/IEP校友、深圳市卓越集团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肖兴萍肖兴萍,深圳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窦瑞刚,EMP五期校友、深圳狮子会前会长卢志强,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宇珊,EMP十一期校友、华夏时报社编委、公益新闻部主任文梅,EMP十期校友、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郑子殷六人授予首批“特聘研究员”聘书。未来该机制将面向国内外招募有学术影响力或实践经验的专家,汇聚学界与实务界智慧,推进 “学术研究——行动实践” 双轨体系建设,参与公益慈善理论探索、政策倡导等,助力中国公益生态可持续发展。
首批"特聘研究员"聘书授予仪式
行动计划是EMP教学体系核心,为同学筹款、公益传播、促成合作等提供平台与支持。作为 “知行合益” 体系特色模块,其成果分享会今年提前至开学典礼,以助同学贯穿该理念于学习全流程。本次分享会,特请EMP八期校友、深圳市智家喜憨儿成长关爱中心理事长曹军以《喜憨儿洗车心智障碍者就业的创新模式》为范例,现场复盘行动计划的三阶跃迁。
本次开学第四个特色板块 “拾光者说” 公益生命故事工作坊中,同学们借特殊实物触发记忆,分享公益故事深化价值认知,从微观叙事提炼管理方法论。工作坊同步建立 “时间胶囊” 长效机制,封存实物与《行动承诺书》,通过周期回顾跟踪成长,强化凝聚力与同理心,构建情感与专业双维深化的教育新范式。
今天,EMP二十一期同学已启程,其使命是学院对人才的承诺,亦是对国家财富向善、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应答与责任。作为公益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十年来持续完善慈善教育体系,升级 “知行合益” 教学体系,以“扎根专业、突破边界” 为核心,迭代课程、打造成长路径,筑牢专业根基,引领行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