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4 / 2025
47
2025年8月1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China Global Philanthropy Institute,CGPI)EMP国际公益管理二十一期开学典礼于深圳举行。“中国公益的困境与突破——政策、资源与公众信任的破局之道”思享会作为开学典礼的思想盛宴于下午举行。
领航演讲:推动公益资本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客座教授、南都公益基金会原理事长徐永光以《试谈中国公益的破局与创新路径——从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主旋律视角切入》 为题进行主旨分享。徐永光老师自希望工程始纵横三十余年的公益发展历程,重点分析慈善资产投资管理和社会参与大力推动老龄事业两大议题,并依托当今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趋势,探讨中国公益事业突破路径。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客座教授、南都公益基金会原理事长徐永光
其中慈善资产投资是一直盘亘于政策、实务界的热点话题,无论是政府、企业、公益机构还是社会公众,无不将其视为公益事业良性发展的一条生命线。他回忆中国青基会在希望工程时期被迫进行“零成本运营”的冒险投资经历,虽最终积累可观资产(如其主导投资嘉事堂、中青旅、北京银行原始股等成功案例为青基会留下约2亿非捐赠资产),却也饱受争议与审查。
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虽终结“零成本”,但2009年财政部、国税总局出台的规定(财税[2009]122号)却将非营利组织投资理财收益纳入企业所得税征收范围(税率25%),仅银行存款利息免税。
徐永光老师对于慈善资产投资收益免税存在的两大顾虑现场做了释疑。其一,“影响市场公平竞争”不成立:因慈善投资多委托第三方或投资业务关联企业(后者已依法纳税),若企业利润再分配至基金会仍征税实为双重纳税。其二,“冲击国家税基”是误区:真正影响税基的是捐赠环节的税前抵扣,属于国家支持慈善事业的税收“让渡”。而慈善资产做大做强,其收益用于公益本身就是对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的贡献。他通过AI模型模拟测算:假定1000亿慈善资产投资获得8%年收益,获得税收优惠;按中位杠杆判断,1000亿投资可带动被投企业新增营收5000亿、利润500亿,不算流转税,即能贡献约125亿企业所得税;国家免征80亿慈善资产收益的企业所得税(20亿),却可通过扩大税基多收125亿新税,更带动就业与经济增长。”
在徐永光老师看来,公益创投——慈善风险投资(Venture Philanthropy),一直是社会创新的引擎。特别是近年来,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引导下,混合金融(Blended Finance)、可持续金融(Sustainable Finance)、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ment)正在与慈善资产投资、公益金融(Social Finance)相融合。
“慈善资产投资作为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人,属于天生的耐心资本(Patient Capital)。”徐永光表示,《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为实现财产保值、增值进行投资的,应当遵循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投资取得的收益应当全部用于慈善目的”;同时规定:“慈善组织及其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民政部《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慈善组织可开展三项投资活动。“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有望刺激大型基金会和慈善信托发展,吸引海外慈善资产回归,成为耐心 ‘资本’”。
思享会现场
针对基金会普遍“不敢投、不会投”的痛点,徐永光指出两大误区:一是把《基金会管理条例》中“违法违规决策”造成投资损失才需理事担责的条款 ,误读为凡有损失即要承担赔偿责任;二是惧怕选择受托机构时无端遭受“道德审判”。 从国际经验来看,慈善基金是一些国家资本市场投资资金的第三大来源,仅次于养老基金和金融保险资金;在世界上的其他大多数国家,慈善收益几乎都是免税的。美国私立基金会投资收益只需缴纳1%~2%的消费税,且年度支出只要达到上年资产总额的5%即可,这其中包括行政管理费用。他呼吁借鉴美国Commonfund(年化收益17-18%、免税)模式,建立由数家顶级机构(如三家风格互补)组成的联合投资平台,由第三方监督委员会确保合规,为中小基金会提供专业、安全的理财通道。
作为三十余年慈善资产投资探索的亲历者与反思者,徐永光老师强调,习近平总书记于2024年4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这一要求,正与慈善资本作为天然耐心资本的特质高度契合。他认为,一旦投资收益免税的闸门打开,不仅能有效遏止慈善资产外流,更将吸引境外数千亿资金回归,在国内形成万亿级规模的耐心资本,为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76岁的徐永光动情地表示,自己为破除慈善投资政策障碍已锲而不舍地呼吁了很多年。他坚定指出,中国公益事业亟需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发展瓶颈,使慈善资本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
圆桌碰撞:破局与创新的关键
“中国公益的破局与创新路径”圆桌对话
深圳市慈善行业联合党委书记、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国玲
新修改的《慈善法》实施后,民政部密集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对慈善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慈善组织必须紧跟党中央决策部署,顺应时代要求、体现责任担当、发挥社会价值。其一,加强合规建设,发挥行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引导慈善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高效能治理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其二,创新协作模式,推动慈善组织间项目共创、资源共享,探索公益助力商业向善新路径,打造可持续的新型公益赋能体系;其三,构建行业发声机制,当慈善组织遭遇舆论危机时,由行业组织以第三方的身份还原事实,消除公众的疑惑,尽可能避免相关事件对机构声誉产生损害。
深圳市慈善行业联合党委书记、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国玲
香港财富传承学院行政总监贾安霈
以香港慈善行业为例,当前市场存在过度分散化问题,慈善机构虽多,但多数难以提供有效服务。为此,一要加深公益端改革,厘清自身能力边界,“专业事由专业人做”,由政府引导加强跨组织协作;二是增强企业端对接,需站在企业视角设计项目,思考“公益如何帮企业应对出海、传承等挑战”。行业寒冬更需坚守本质,慈善是价值观的深刻传递。
香港财富传承学院行政总监贾安霈
腾讯基金会执行秘书长、深圳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窦瑞刚
当下公益组织在政策监管、资源筹集与公众信任均面临严峻挑战,而这三方面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其中关键是公众信任。部分公益机构引发了公众信任危机,带来了严格的政策监管,并影响到互联网募捐等资源筹集途径。所以破局首先要回归初心,坚守底线,避免再次发生一损俱损的公益信任危机;其次公益组织负责人要提升运营能力,将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关注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形成企业和公众捐赠、政府采购、投资收益或服务收费等多元化资金筹措途径;最后建议公益组织加大横向之间的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机制,通过共享办公等创新模式,分摊行政、办公、财税法务等机构运营成本。
腾讯基金会执行秘书长、深圳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窦瑞刚
EMP二十期/腾讯学人三期同学、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傅敏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组织面临生存压力,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战略。聚焦核心业务,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投入效益最大化。筹款方面,实施多元精准策略:深耕重点渠道挖掘潜在捐赠者;利用非限定性捐赠的灵活性;推进项目定向募资,构建稳健多元的资金结构。公益管理者需强化系统思维与学习能力,把握市场动态和需求趋势,以创新推动产品迭代,平衡捐赠人诉求与受益人利益。遵循行业周期规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深化平台合作,推动区域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合力提升公益事业的规模与效率。
EMP二十期/腾讯学人三期同学、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傅敏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资深顾问李劲
公益从业者需具备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机构需不断优化人才结构、重构人才价值以应对困局,同时应注意避免同质化竞争,激活新生态协作。当简单问题已由市场解决,公益的破局点正在于攻克复杂社会问题。公益管理者应当勇于直面行业沉疴,机构应警惕半休眠生存策略的局限性,在合规前提下主动寻求突破。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资深顾问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