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 2025
31
2025年9月8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China Global Philanthropy Institute,CGPI)在北京隆重举行学术委员会成立仪式暨第一次会议。
在学院成立十周年之际,这一权威学术机构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公益教育专业化进程迈入新阶段。学院董事会主席马蔚华,董事、北京达理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杭璨,董事、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理事长沈旭欣,院长陈红珊,偕同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国胜、上海科技大学创业与管理学院院长毛基业、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院长姚洋、浙江大学社会学系长聘教授朱健刚等共同出席,见证这一里程碑时刻。
在成立仪式上,马蔚华主席深刻阐释学术委员会的战略意义。他指出,当前全球正经历科技革命与社会需求升级的深刻变革,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在政策护航与数字化赋能下蓬勃发展,内涵已从传统捐赠拓展为融合商业智慧与科技创新的系统性社会解决方案。“公益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学术高度、人才厚度与创新深度。”马蔚华强调,值此学院十年发展关键节点,学术委员会的设立是响应时代变革的战略选择,旨在通过专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的学术治理体系,筑牢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马蔚华对首届委员会提出"三重使命":系统性优化课程体系以强化核心竞争力;保障学术决策的科学性与权威性以提升治理水平;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以完善学术标准。他特别指出,学术委员会作为学院最高学术审议机构,将承担学术蓝图规划、质量监督与创新引擎的重任,要求委员恪守学术良知、引领前沿探索、推动产学融合,为中国公益教育贡献智慧力量。
陈红珊院长在致辞中回顾了学院十年育人成果:累计培养全球校友6400余人,核心教学项目学员超1700名,公益网校注册学员突破8.3万人,校友网络覆盖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EMP行动计划孕育出209个实践项目,如曹军校友的"喜憨儿洗车"模式获中国慈善项目金奖,现在全国已有50家店,解决数百名心智障碍者就业;李克梅校友推动的乡村美育项目惠及数万留守儿童等等。
成立仪式现场,马蔚华主席向首届学术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本届学术委员会由陈越光担任主席,与邓国胜、毛基业、姚洋、朱健刚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组成。未来,学术委员会将构建起“学术自治——科学决策——有效监督”三位一体的治理范式,其核心职能涵盖学术战略规划、标准制定与质量监督三大维度。
此次学术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在构建植根中国、融通世界的公益慈善知识体系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依托这一学术治理新引擎,学院将持续深化课程创新、强化学术标准、培育领军人才,为全球公益事业发展注入可持续的“中国智慧”与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