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1 / 2025
									10.21 / 2025								
									 64
									64								

秋意渐浓,姑苏如画。
在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十周年之际,上海校友组织的访学活动于苏州圆满落幕。10月16到17日,来自 EMP、GPL、DBA 、华东班等超 60 名校友齐聚一堂,共同展开了一场深度研学之旅。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校友情谊的欢聚,更是一次对公益生命价值的集体叩问与深刻体悟。
志善为桥,共启心扉
本次苏州访学,上海访学筹备组将古老的哲思融入现代公益实践。不仅将甲骨文“道”字的千年智慧,凝于方寸之间的专属标识。更在签到处精心设置了“找朋友”互动小游戏。
一张张友谊的拼图,引领校友们穿越旧友新朋深度交谈,打破初见的隔阂,用热情与好奇,去发现、开启一段真挚的对话,迅速建立起情感链接。这份始于相遇的暖意,为随后围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助力社区服务”主题展开的系列深度研学,奠定了信任与开放的基调。
正是这样一群来自企业、金融、法律、政府及公益慈善等多元领域的校友,让接下来的互动充满了思想的张力与生命的温度。
志善为鉴,专业而行
唐仲英基金会以“我们助力满怀热忱的实践者,共同创建一个互助互爱的社会”为使命,自 1996 年开始在中国教育、医疗卫生、农村等领域实施各类资助项目。
参观唐仲英基金会,让校友们对企业如何更扎实地履行 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责任,特别是深化社会价值创造,产生不少新的感悟。基金会在教育领域的持续投入,展现出从“付出”到“长期价值投资”的视角转换;而“德育奖学金”等机制鼓励学生回馈社会,也体现“推己及人”的责任延伸理念,为企业ESG实践带来重要参照——社会责任不应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应沿价值链传递,构建可持续、可复制的善意生态。
志善为心,社区即道
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是经国务院批准,于2008 年在民政部注册的全国性基金会,总部设在苏州。秉持“直接、重点、尊重、务实、及时”的慈善原则,和“亲眼、亲耳、亲手、亲脚”的志工精神,慈济基金会用爱搭桥,开展慈善帮扶、急难赈灾、教育助学、医疗援助、人文环保推广等项目,也积极参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成效斐然。尤为突出的是“社区志工”机制,实践儒家“里仁为美”的理想,将慈善植根于邻里日常。
慈济志工与街道、社区等合作,推动“社区共善”,在平日,开展困境家庭帮扶、长者关怀、亲子共读、垃圾分类倡导与实践等常态化服务,实现邻里互助,凝聚社区力量;在灾害发生时,则及时伸出援手,带动敦亲睦邻,开展急难赈灾,帮助受灾家庭度过难关。
参访过程中,校友们深入学习了慈济“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实践体系,体会到其如何将宏观愿景转化为贴近地面的行动,为构建人文共融的社区慈善模式提供了宝贵借鉴。
志善为思,共启视野
国际公益学院 2025 苏州访学校友大讲堂,邀请到学院学术委员、浙江大学教授朱健刚带来的主题分享《中国公益慈善现状:第三次浪潮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朱教授以高远立意开启讲述,更以巧妙的现实切口、深入浅出的解析。他指出,在“第三次分配”政策深化与科技慈善蓬勃兴起的浪潮中,中国公益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站在推动社会创新与构建善治共同体的一线。当代公益不仅需要智慧,更呼唤一份清醒的定力与开拓的勇气。
志善为言,知行相生
在静思书院韵味悠长的《苏州好风光》苏州评弹中,将小桥流水、吴侬软语的江南意境徐徐铺陈;一曲《声声慢》,更以千回百转的腔调,唱出了时光深处的缱绻情深。
许多校友感慨,这柔美的音律不只是一场艺术享受,更映照出公益之心的细腻与从容——公益之道,亦如评弹,既需要《声声慢》那般持久浸润的耐心,也需要《苏州好风光》那样发掘与传递美好的能力。在快节奏的时代,这份“慢”与“柔”,恰是我们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最珍贵的心境。
在静思书院韵味悠长的苏州评弹中《苏州好风光》,将小桥流水、吴侬软语的江南意境徐徐铺陈;一曲《声声慢》,更以千回百转的腔调,唱出了时光深处的缱绻情深。许多校友感慨,这柔美的音律不只是一场艺术享受,更映照出公益之心的细腻与从容—公益之道,亦如评弹,既需要《声声慢》那般持久浸润的耐心,也需要《苏州好风光》那样发掘与传递美好的能力。在快节奏的时代,这份“慢”与“柔”,恰是我们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最珍贵的心境。
校友徐浙英的故事,是公益照亮人生转折的生动写照。从华为员工到慈济志工,她在《静思语》中寻得“拎起菜篮子,更能荷担家业”的力量。这正是“道生志”的体现——当一个人真正看见生命的需要,公益便成为必然的人生选择。
郁红校友将 8000 套书桌椅与台灯送进新疆喀什孩子的家中,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与习惯;她更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幼儿园援建 160 所“童蒙书馆”,为 3 至 6岁儿童营造阅读与视听学习空间。
赵丹萍校友回顾公益之路并非依靠“坚持”,而是一次次“跟随内心、不做会后悔”的自然选择。这种源于内在的“不得不做”,并非单向付出,而是“爱人与爱己一体”的彼此滋养。
仇序校友在赈灾中体悟生命价值,以行动回应社会所需……无数校友在环保、助残、家庭教育等领域的深耕,用行动诠释着“志生爱,爱生行”。而戈壁挑战赛所倡导的“理想、行动、坚持、超越”精神,也与公益之路高度同构,成为以脚步丈量信念的“行动哲学”。
校友梁清宏感悟“做公益是内在能量的自然流露,不存在“坚持”,而是“不得不做”。她在经历自我健康危机后,决定在人生的新阶段,更回归自我,做一个“自由的捐赠人和志愿者”。
校友黄毅分享了当“理想、行动、坚持、超越”的戈壁精神,遇见“道生志,志生爱,爱生行,行生善”的静思智慧,碰撞出的动人火花。对公益本质的理解:不是牺牲奉献,而是通过利他实现生命滋养的完整路径。
校友张秋霞分享了阿尔茨海默病群体音乐照护的社区实践,呼应慈济的静思语“接力”的精神与社区协作的力量:一个人接不了所有的事情,一群人才能托住很多事情。
在真诚的分享与思辨中,校友们共同印证了一条公益心路。许多人的公益之路,都源于个人生命中的某个转折或困惑,多位校友呼应徐浙英师姐,愿将公益作为生生世世的志业。
这份将公益视为终身志业的承诺,在每一位校友的眼中熠熠生辉,也在彼此的交流中激荡出更深的共鸣。它并非简单的快乐,而是一个始于认知、成于志向、发于大爱、践于行动的完整过程——从社区服务到灾害救援,从助学助孤到行业建设,每一步都在创造美好的过程中收获着生命的至高喜悦。
整个分享环节,既有个体生命故事的细腻呈现,也有对行业发展的冷峻思考;既有温暖的人文关怀,亦不乏清醒的理性洞察。而贯穿其中的“戈壁精神”——理想、行动、坚持、超越——更将这份公益行动力诠释得淋漓尽致,呼应着“道-志-爱-行-善-乐”的完整心法,为所有参与者带来深刻的启发与力量。
志善为愿,同心共赴
过去十年,我们构建了全国最大的公益生态网络——逾六千名校友遍布各行各业,他们是公益实践的先锋、慈善事业的推动者,更是社会创新的中坚力量。这一网络不仅凝聚了智慧与资源,更成为跨界合作与联合共创的核心平台。从乡村教育振兴到社区慈善发展,从企业社会责任到社会影响力投资,校友们以行动诠释了“公益+”的无限可能。
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三大方向:
教育创新:打造更开放的课程体系,融合科技、商业与公益,培养下一代变革者;
生态赋能:强化校友网络,推动政府、企业与公益组织的深度协同;
全球行动:响应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贡献中国智慧与解决方案。
让我们携手以教育为纽带,以网络为支点,共同撬动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美好未来!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 陈红珊寄语
志善为力,志愿同心
诚挚感谢唐仲英基金会朱莉校友于百忙之中的周密安排与倾情分享;感谢慈济徐浙英女士及全体志工让我们深度体验了深厚的慈济文化;感谢以下校友地倾情付出:张介平、徐浙英、郁红、赵华丹、丁慧慧、宋凯、史保红、张秋霞、梁清宏、陈莉丽、董菊、钱晓忆、司长城、沙洪亮、唐小熊。
志工们的细致筹备与全情担当,犹如苏州园林中一石一水的叠合成景,终汇聚为整体和谐之美。更令人振奋的是,广州校友已主动接过下一站访学的接力棒。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访学虽已结束,但每一位校友都将带着对“妙乐”更深的领悟,回归各自的工作与生活,继续在心手相携的路上互为灯塔、彼此照亮,共同推动中国公益事业走向更专业、更温暖、更具影响力的未来。
愿我们继续以苏州之柔韧、园林之含蓄、昆曲之深情,在志善之道上相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