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 2018
151
日前,2018全球善财领袖计划GPL主修课程“公益人文与财富向善”在故宫博物院和静思书院圆满落幕。善财领袖们在两天的课程中,经历了全方位的文化洗礼,学员们对人文精神,尤其是传统人文精神对财富使命的引领价值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4月1日,GPL学员集结静谧清幽的北京静思书院,开始了新的学习之旅。在参访书院后,学员们倾听了慈济基金会人文志业发展处主任,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副教授何日生先生现场讲授的“慈济精神与社会救助”课程。
除恶:不是要消灭恶而是要扩大善
在荧屏上度过15年的辉煌后,何日生先生毅然放弃一切,加入慈济,成为终身慈善者。对于慈善,他有自己的理解,“其实,除恶,不是要消灭恶、打击恶,而是要扩大善;消灭贫穷,不是打击富有,而是扩大爱。若你心中富有善的种子,恶就无从滋生。所以,建构一个好的社会,就要从身边小小的行善开始。”
1966年,慈济以慈善工作跨出济世助人的第一步,如今,走过五十余年,由台湾花莲的三十个会员开始,发展到现今全球上千万会员。台湾慈济作为“人间佛教”的杰出典范,一贯倡导学修智慧、慈悲与智慧相结合,崇尚修炼以出世的情怀以入世事的心智境界,弘扬利人文精神,为今天公益慈善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GPL导师、慈济基金会人文志业发展处主任
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副教授何日生先生)
证严法师倡导“以戒为制度,以爱为管理”,强调自律,所有志业体的核心价值均是“尊重人性,肯定生命”,每个慈济人都必须对此有深切的认识和了解。证严上人坚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理念,不受供养,自己有田,有菜园,生产一些五谷粉,足够食用
(课程现场)
扬善:济世爱人是一种价值选择
何日生先生表示,“从公益、慈善的角度,做着润物细无声、又具体而实际的事情,我会觉得世界因为有爱变得更美好。做慈善是身心投入,不单纯是工作,是一种生命价值的体现。企业家要导入慈济的价值模式,在企业中,这种价值就是善企业,善公益,善组织;我们要用好的价值,善的价值来推动企业,推动组织的发展。”
(GPL学员们在静思书院课程现场)
“善经济”,顾名思义,是说要用善的经济、用善的手段达到善的结果。近些年来,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日渐成熟,现代公益慈善事业也势头正猛。公益与商业产生着新的互动与碰撞,未来的经济模式可能具有越来越强的公益性,公益正在成为新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越来越具有公益性,财富向善流动、社会价值引领商业价值,“无公益,不商业”或将成为大势所趋,善与财必将创造新的财富增长点。纵观全球,“善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商业与公益不仅不会背道而驰,反而会“相向而行”、“合二为一”、“融为一体”。
济世:公益与私益并非对立
古往今来,中国人认为公益私益本来就不应该分开,北宋名相王安石就认为“内圣外王”是一回事,商人也应该“内圣外王”,对内要做一个好人,要收好德性,对外要创造一个好的福利给大众。正如孟子所说“所欲为之善,明知所欲则是善”;荀子主张“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亦如慈济创办人证严法师所说的“付出所求,利万物不争”。
(GPL学员们在静思书院课程现场)
何日生总结,“我们要常有慈悲,要活在价值里,要谈价值领导,我们必须对同仁伙伴那样谨守纪律,以身作则才是问自己,所有为善,能够诸己为之孝,能充实为之美,能够广泛地充实每一个人就是美。我想今天中国这么强大的集体,这么稳定的政治,所追求的不是完全西方式地民主,西方式地自由,带着对抗不要,我们要强调善,各种人的关系,要从自身做起,所以价值领导,爱的管理,谨守纪律,利他就是为己,善的动机,善的手段,善的结果,扩大善来缔造个人以及这个社会身心静的圆满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