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 2024
557
——EMP七期校友
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谢晓慧
“当项目保护的雪豹是吃掉牧民羊群的捕食者,
你会如何解决两者间的矛盾冲突?
人类生存与环境保护并非完全是对立关系。
在看似无解的命题中抓住关键矛盾,
建立一种平衡机制解决冲突。
打造多方共赢的生态保护体系,
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是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谢晓慧的公益故事
担任万科集团创始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的秘书一职,是谢晓慧与公益的初识。随后在兴趣和专业的双重支持下,她获机会前往世界自然基金会总部学习专业的公益机构管理方法,后加入万科集团企业公民办,由此开启了与公益事业的不解之缘。
2023年,谢晓慧接过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的担子,秉承着“面向未来,敢为人先”的理念,为推动公益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藏高原是全球生态系统最为重要、敏感和脆弱的地区之一。雪豹作为高原食物链中的顶级捕食者,是高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雪豹种群的生存和健康发展是当地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状况的重要指征。
2013年10月23日,第一届全球雪豹保护论坛上, 十二个亚洲国家签署了有关雪豹保护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比什凯克宣言”。为了积极响应这一宣言,同年万科公益基金会与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发布“珠峰雪豹保护计划”。
2014年5月,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成立“珠峰雪豹保护中心”,同年发布“雪豹保护行动”,正式开展落地执行工作。10余年间,万科公益基金会累计捐赠1100万元。
但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当地牧民对自然保护的认知和物种保护者的观念时有冲突,这引发了谢晓慧的思考。她试图站在牧民的角度解决这一矛盾。
雪豹主要生长于雪线以上区域,该区域周边有散落的村落,在自然环境恶劣时,雪豹出于生存压力会从雪线下来,偷袭牧民家的牲畜。
“最开始保护雪豹的时候,我们与当地居民其实是一个对立的状态。我们尝试过很多方式站在牧民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冲突。”谢晓慧说,比较有幸的是,后来基金会找到了保险公司,保险公司说如果是雪豹破坏了牧民的生产工具,我们就给你赔偿。
随着时间的推移,牧民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双方逐渐建立起一种良性的关系。从起初对项目的对立,慢慢转变为对基金会予以帮助。
“比如他们经常去5000米以上的地方放牧,可以帮项目安置红外相机或是拿SD卡。再比如,如果这个村落与雪豹保护计划形成联盟关系,基金会的资金可以帮当地打井,或者是帮当地将周边的垃圾运出去。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当我们很愿意站在利益相关方的角度思考时,大家会一起共同成长,这是一个生发的状态。”
谢晓慧认为,在公益工作中同理心至关重要,需要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的处境与需求。在公益的实践中,可以运用同理心,在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去实现目标。
居民小区是城市人家园所在,也是社会公众营造绿色美好生活的重要空间。2018年,万科公益基金会发布第一个五年战略规划,将“社区废弃物管理”设为旗舰项目,开启了不同场景下的社区废弃物管理实践。
谢晓慧认为不同场景的社区有不同的优势来解决废弃物管理的问题。“比如郊区的一些大盘,会居住很多银发活力老年人,我们会在小区里建很漂亮的花坛,然后组织成立堆肥社团。通过把小区里每天收到的几百公斤的厨余垃圾和落叶椰糠等有机物堆放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可以转化为种花的肥料。大家在共同维护花坛的过程当中,通过交流合作收获了友谊。”
城市中心的社区,以北京万科西山庭院社区的试点为例,万科公益基金会在社区引入了黑水虻就地资源化厨余垃圾处理系统。这是一种生物式处理过程,通过黑水虻这种昆虫将厨余垃圾进行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业主分出的所有厨余垃圾都可以送到小站里转化成一种昆虫蛋白。这种昆虫蛋白可以变成狗粮猫粮或者是鱼食,通过简短的闭环让厨余垃圾实现零废弃。
“当业主发现,自己扔的垃圾居然能变成狗粮猫粮,甚至还能变成小区的有机土壤,减少化肥的使用,对自己居住的环境非常友好,自然配合度就会上升,愿意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分出率大大提升。”谢晓慧愉快地分享道。
此外,在文旅场景上,万科公益基金会与故宫博物院在2020年共同发起“故宫零废弃”项目,项目分为“零废弃办公”和“零废弃游览”,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对故宫博物院进行废弃物的合理管理。项目实施以来,直接带动约3000位故宫工作人员、4万名导游、2100万人次观众加入到共建绿色故宫的行动中来,超过200位重要的国际、国内嘉宾走进故宫,交流绿色发展实践经验。
通过五年的努力,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多方力量,推动社区堆肥、黑水虻等有机垃圾在地资源化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行业伙伴赋能、专家网络建设、社会公众倡导以及相关政策研究和推动等工作,摸索出了各场景下可复制、可规模化推广的社区生活废弃物管理模式,以积极行动改善城乡生活环境。
今年年初,谢晓慧作为师姐邀请深圳国际公益学院EMP十八期的同学们走进位于深圳大梅沙的万科中心碳中和实验园区。园区所在的梅沙社区是万科公益基金会和合作伙伴们联合探索低碳、环境友好的碳中和生活范式的试验场所,也是兼具参与感和行动力的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谢晓慧带领EMP同学们参观了万科公益基金会在园区引入的“黑水虻小屋”。小小的黑水虻幼虫能够在8天内吃掉比自身重20万倍的厨余,结合社区堆肥技术,黑水虻排泄物连同园林垃圾在科技与时间的双重加持下,成功转化为改善土壤质量的有机腐殖质,由此在园区内构建起“黑水虻——社区堆肥——共建花园”的物质流循环模式。
“万科公益基金会在2023——2027年这五年战略规划中的使命是探索可持续社区、贡献城市美好生活、讲述中国气候故事。”谢晓慧表示,未来30年,碳中和相关工作一定会回归到最小的行政单元——社区,所以我们在这儿尝试做了一个示范区,希望让大家知道碳中和可以如何回应美好自在的生活状态。
在这座山与海之间躺着的“摩天楼”,内湖和园区静谧却又处处充满着生机,零废弃理念在园区里贯穿始终,社区居民共创以及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生态模式,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充分展现了万科公益基金会的美好愿景——建设美美与共的未来家园。
从万科集团企业公民办公室副主任开启公益探索,无论是珠峰雪豹保护中心主任,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角执委会主任,还是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理事,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理事长,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谢晓慧始终在公益道路上不断实践与成长。
“在万科公益基金会的7年,我其实想得很清楚,要做一个小的中介,去改善人和环境的关系。”谢晓慧说,“虽然这看起来有点逆人性,毕竟人类在地球上生活需要资源,但我们可以去思考,如何改善人类的行为形成对环境更为友好的生活方式,例如怎样去缓解因温室气体带来的极端天气灾害,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闭环。”
谢晓慧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收获良多,并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所以她也鼓励刚毕业还有些迷茫的小伙伴可以尝试来公益机构工作,或者自己去设计一些社会创新的项目。“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你多多少少就会找到自己想要做的方向,成长为自己想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