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 2022
1462
近日,2022中国公益映像节获奖名单公布。本次中国公益映像节公益映像大赛以“‘视’放公益新力量”为主题,引导人们用影像记录时代赋予公益的新作用、传播公益理念的新模式、践行公益行动的新路径以及投身公益领域的新群体,共征集到来自全国23个省、市和地区的429部公益影像作品,经过初评、复评、终评三轮评审,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多家校友机构荣获奖项,其中EMP10期校友李倩带领团队摄制的《渔具幽灵——舟山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专题片》获得了年度最佳纪录片奖。
《渔具幽灵——舟山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专题片》背后有个温暖且有责任的故事。
2021年4月底,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OPF)联合主办了“后疫情时代,中国海洋保护机构如何把握新机遇”能力建设培训,18家关注海洋保护的公益慈善组织来到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就如何解决疫情期间及疫情后机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机构如何应对未来风险等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
彼时,李倩作为本次活动的公益老师与参加培训的同学们分享了关于公益传播和影像的力量。
分享后认识了舟山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负责人王依欣,他提及舟山海域的渔具幽灵:我们吃的梭子蟹,为什么常常缠着尼龙线?因为每捕捞一公斤梭子蟹,会有二两渔具弃置海底……这引起李倩的高度注意,一个公益片的选题在她心中正在生成。
转眼4个月过去了,舟山的朱家尖跨海大桥聚满了人,他们趴在海边的栏杆上,望着数千艘渔船浩浩荡荡的从面前经过,奔赴东海。岸上,一个又一个的主播声嘶力竭地对着镜头狂呼:梭子蟹就要回来了!
而这个时候,李倩带领的摄制组也已抵达舟山。拍摄时,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潜水员在中街山列岛水下,不到5分钟,就拍到了被弃置的渔网。
渔网,是渔民谋生的工具,每年捕捞梭子蟹的流刺网船使用的专用单层刺网,正是海底弃置渔具的重要来源。在海上,渔民们至少一天要投放一次流刺网,这些渔具因为各种原因又被弃置在海底。当一群群鱼儿经过的时候,一碰到就被粘住无法摆脱,直到死亡。
据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仅3万平米左右的舟山月岙村老佃房沙滩解网场,一年需回收处理旧网具湿重总量约17万吨。
综合多位船老大提供的96%的旧网回收率,月岙村每年会在海上留下旧网具近6800吨,其中旧塑料网衣近1900吨。每吨网衣的海域展开污染面积为0.14平方公里,如果把这些弃置的网具都展开,面积将多达870平方公里,相当于12万个标准足球场,超过舟山全市陆域面积的一半以上。而这仅仅是月岙村一地一年产生的弃置渔具的数据。
“我们做了很多很多关注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的公益短片。”李倩提到,在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读书期间,学院董事会主席马蔚华多次讲到,“双碳”目标是中国向全球做出的伟大承诺,要实现“双碳”的目标,意味着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可能会淘汰一大批产业,但也会塑造、重塑、诞生很多新的产业。“也永远难忘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何进老师教会我们的——‘实事求是,创新、可持续,易推广’,把课堂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堂外,才能在一步一步实践中得到印证和巩固。”
获奖期间,又恰逢深圳正在举办以“科创赋能,共享深蓝”为主题的海博会,这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经济展会,重点展示海洋经济在产、学、研、用、投等多方面深度融合的新发展成就。
李倩满怀期待地说,“如果我们每一位学员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这个‘双碳’目标还会远吗?”
中国公益映像节是国内首个原创公益影片展示平台。秉承“用影像传播公益,让公益融入生活”的理念和愿景,已连续举办10届,汇聚海内外优秀公益影像作品4902部。
参考资料:https://web2.kbw.hbjt.com.cn/article/draft/share/73743?scene=1&id=7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