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 2023
3026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说,爱就是在别人的需要上看见自己的责任。这句话感动了我,也变成了我的座右铭,促使我在公益慈善组织一直坚守至今,因为在这里我有责任。
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EMP8期/ELP2019校友
李婵娟,恬淡中透着知性,2007年作为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员工踏上公益之路。
白驹转瞬,实验室里与转基因水稻打交道的研究员已在公益路上跋涉十五年之久。她身上带着农业研究人身上特有的耐心和韧性,扎根于公益的田野,一年、两年……默默耕耘,等待一粒粒种子茁壮成长,期待一个个收获的季节。
EMP8期/ELP2019校友李婵娟
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十五周年纪念
实验室里的李婵娟似乎已经习惯了一个实验成果要等待一季或是一年,这种沉静打磨着她的性格,也让她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提出疑问,“我要在实验室里度过我的职业生涯吗?”
随着先生来到浙江平湖,李婵娟在报纸上偶然看到一则从事扶贫助学的项目介绍,“当时我觉得很神奇,竟然还有这样的工作。”但很快她就被这群人所从事的事业感动,“看到这则消息让我有一种心怦怦直跳的感觉。”
找到光的李婵娟,似乎瞬间打散了眼前的迷雾,一头扎入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捡回珍珠计划”。
李婵娟和同事去到珍珠生家进行家访
“家庭贫困、成绩优异”的高中生被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亲切的称呼为“珍珠生”。该计划,免除基金会合作学校学生的学宿费,并每月向每位贫困学生资助250块钱用于伙食补贴。为了确保善款给到每个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李婵娟和同事每年都要走访全国各合作学校,和每一个受资助的学生进行一对一面谈,并抽样家访。
每每走进珍珠生的家,总会深深刺激到李婵娟的内心。那是在江西大山里的家,车到山前已无路可走,在孩子父亲的引领下,穿过长长的泥泞小路她们来到珍珠生晓峰(化名)的家。红土捏成的房子里空无一物,受不了贫穷的妈妈离家出走并带走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只剩下空空的土房子和相依为命的父子。但李婵娟在晓峰身上看到的却是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珍珠生们特别的励志,他们没有被困境压倒,都很努力地学习。”
2007年李婵娟刚加入“捡回珍珠计划”时,基金会资助的珍珠生在全国有1500余人,至今,已有83000名珍珠生受益。在资助珍珠生的过程中李婵娟发现,很多珍珠生对自己未来选择大学、选择专业很迷茫,而已大学毕业的珍珠生也有很多对自己未来职业方向不清晰,觉得没有活出真实的自我。
李婵娟和同事与职场珍珠生交流
“看到这些超越物质的需求,我们心里有一种着急。”在“捡回珍珠计划”多年的走访、总结中李婵娟意识到,珍珠生在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是他们内在成长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帮助珍珠生,2018年李婵娟带领团队进入生涯教育领域,经过三年多的探索、试点、培训和专业储备,逐渐形成一套全方位、系统化支持中学生内在成长的“新华生涯教育”项目服务体系。到2022年,该项目已在全国16省30余所高中学校落地,直接惠及769位教师、500位家长和16000余位学生。
“新华生涯教育”项目服务体系
李婵娟带领团队组织珍珠生开展生涯夏令营
在捡拾“珍珠”的过程中,李婵娟逐渐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正如特蕾莎修女所说,爱就是在别人的需要上看见自己的责任。在珍珠生的身上,我也看到了自己的责任。”
带着爱,传承爱
曾经李婵娟理性地认为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做公益后发现,做的过程就是真实的爱在发生。”
“捡回珍珠计划”没有对受资助学生提出反哺的特别要求,但珍珠生自发组织了珍珠之家服务委员会,在社区、地铁、特殊学校等各个地方做爱心志愿服务。踏入大学的珍珠生还会自发的捐钱给有需要的学生组成“珍珠·珍珠班”。“每人每年捐100元,钱虽不多,但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把这份爱分享出去。”李婵娟表示,公益存在的价值就是让社会更美好,“是他们给我力量,使我一直在这里工作。”
2015年,一位来自甘肃的珍珠生大学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作为学法务的她首选加入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服务。“她说她就是来报恩的,当时我觉得特别感动。”三年后这位珍珠生离开基金会去从事她本专业的工作,但还是会以各种公益的方式支持到有需要的人。
“爱是流动的,是无处不在的存在。如今已有四万多名珍珠生走上就业岗位,在各行各业传递着爱心的影响力。”李婵娟在从事公益的过程中,感觉自己一直幸福地被爱包裹着。
“特别是我受到挫折的时候,我的女儿会说,‘妈妈,现在我和爸爸来爱你。’”童年时,李婵娟还不太理解妈妈的热心肠,这一刻,她发现奉献一份责任,分享一份爱心,整个人,整个人生都会变得充实,变得五彩斑斓。“公益是一种相互滋养的过程!”
在课堂中找寻到“我们的故事”
从一名普通员工,到今天的基金会副秘书长,农学出身的李婵娟一路感动一路摸索地往前走。“有时,我也会有一种无力感。”性格稍显内向的李婵娟觉得,长期以来,自己一直闷头做事,也不太擅长找资源,缺乏更广阔的视角、缺乏专业的方法和同路人。“仅有一份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在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现任秘书长唐韵鹏先生的推动下,基金会内部开始一项重大举措——提升基金会内部员工的能力。
当时也恰逢基金会面临转型升级。“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项目去解决珍珠班老师和学生的现实问题?如何以最少的资源、最有效的方式解决不断变化的受助人需求?”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李婵娟走进深圳国际公益学院“EMP国际公益管理”项目。
何进老师教授的《社会问题的发现与界定》,深深启发了李婵娟,“何老师从盲人摸象的例子开始引导我们如何去分析社会问题的‘状症因源’。透过问题背后的底层逻辑,授课内容一步步解开我对项目设计的困惑。”李婵娟说,在这个课堂上学到的评估思路,至今还应用在基金会自身的项目中。
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课堂为李婵娟打开了一扇通往公益专业顶级殿堂的大门。“特别荣幸获得学院EMP奖学金之一的哈佛达理欧奖学金前往哈佛大学学习,在这里瞬间打开了我的国际视野。”李婵娟在参访当地社会企业的过程中重新思考“捡回珍珠计划”的运营模式。“任何一个社会问题背后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公益组织作为社会系统中一个比较微小的力量,如何去撬动更多的资源去解决社会问题?当时参访的社会企业用商业的方式来解决一个系统的社会问题给我很大启示。”
哈佛的学习之旅给李婵娟留下太多记忆。在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环形阶梯教室里,当Marshall Ganz教授讲授《公共叙事》的时候,李婵娟感动的热泪盈眶,很少发朋友圈的她,特别发了一条朋友圈记录这一难忘的时刻。“这位七十多岁的老者,娓娓道来,‘我们为什么会在公益领域坚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成长的环境里有我的故事’。”那一刻李婵娟觉得自己遇到的那些困难都算不上困难,只要自己初心不改、勇敢坚定,就会不断获得突破。
李婵娟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与Marshall教授合影
公共叙事是通过“故事”把“价值观”转化为“行动”的艺术。“通过讲述‘我的故事’‘我们的故事’‘现在的故事’,完成一个公共叙事的过程。这其中正因为受助人的参与,才让感动能够发生,才让爱能够流动。”李婵娟动情地讲道,人和人之间就是因为这份爱在不断地发生链接,共同谱写出“我们的故事”,而这本身就是让社会更美好的过程。